目前分類:水鳥 (1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宜蘭冬山鄉丸山三路的彩鷸聽說很多很好拍,結果只有母彩鷸一輪理羽後就都又遠又隱秘了……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前有人形容地理位置好的枝幹稱為「神枝」,因為很多鳥兒會以這種風水為考量被停棲。本次看見大安生態池一對翠鳥追逐得好不精彩,每追逐後常見一隻停在特定枝頭,就下決心睹睹看。 安靜地守在這裡,還真的不時飛來停一下,只是每次停棲的時間都不長就是了,小缺憾就是此微逆光還有角度固定……希望這對翠鳥(後來聽說有3隻個體)能開創精彩的傳奇。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彎嘴濱鷸(滸鷸) Curlew Sandpiper 的夏羽有著磚紅的翅與腹十分容易辨識【很久以前拍的夏羽供參】,但冬羽則和黑腹濱鷸相當神似,灰色羽及都有長而下彎的嘴,差異在彎嘴濱鷸的腳偏長,嘴喙較細……這在福寶拍的,個人判斷是彎嘴濱鷸,不過還請前輩們多多指教,彎嘴濱鷸的學名是:Calidris ferrugine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植物園荷花池中聽見2隻翠鳥的鳴叫,布政使司前水塘則有一隻幼鳥(上面那張)生活,最近較少去還沒法子掌握牠們的習性,純紀錄。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杓鷸長嘴喙前端具有敏銳的感知神經,而且軟質可彎曲,幫助插入泥灘中正確磚到獵物,常以螃蟹為食,小型節肢動物直接張口吞下,體型大者會會先用力甩拋去除蟹腳再一口吞下,弄斷的蟹腳隨後也會咬起食用,群體間個體偶有小爭執,不過隨即各自分開活動。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杓鷸.Whimbrel.嘴喙長且下彎,體型與嘴喙長度剛好介於大杓鷸(Eurasian Curlew)與小杓鷸之間(Little Curlew),較罕見的黦鷸(Eastern Curlew)與大杓相似,故不會與本種混淆。 中杓鷸在台灣大多是過境族群,過境停留時間頗長,部分個體會留在台灣度冬,多以潮間灘地為覓食棲地,漲潮時則飛至陸域魚塭、河岸休息,退潮時則集體分批飛回灘地,有些個體會單獨活動,此時不是很怕人,覓食地點也較廣泛不限潮間帶。 學名:Numenius phaeopus。【圖多,分兩篇文章貼】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彰化縣鹿港以南海岸擁有大片泥灘潮間帶,當地漁民利用此進行牡礪養殖,陸域土壤鹽份偏高,福興鄉的福寶村因而轉為乳牛豢養,擁有台灣近1/3產量的鮮乳產量。 水產養殖也是當地盛行的利用,漁塭處處,這樣的環境造就候鳥在此大量棲息,當地民眾更以此為榮,設置生態濕地園區,保留數處田區維持粗放的濕地型態, 並設置賞鳥小屋及賞鳥牆供人們近距離觀賞水鳥卻又不致於過度干擾,不過目前在非核心區的賞鳥小屋因為無力管理呈現破舊的狀態(保留田區還是有鳥棲息) 但在惁心區的賞鳥牆與田區則因為集中照護,環境十分完善,每年均有固定大量的高蹺鴴在此繁殖,過境季節的漲潮期間,也會吸引灘地水鳥來此打尖。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寬嘴鷸,從我很早期用 Olympus E300 轉接拍鳥拍過一次後就無緣再見,牠頭頂那西瓜似花紋令人印象深刻,寬嘴特徵則需要較近距離才看得出來。 體型小常與其他水鳥混群,低頭抽插泥灘,仔細看多以紅蟲類的環節動物為食,大概節肢動物很多體型都太大了些……學名:Limicola falcinellus,英名:Broad-billed Sandpiper。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雲雀鷸(長趾濱鷸)是小型水鳥,通常成群出現且會與其他水鳥混群,腳黃色可與紅頸濱鷸(穉鷸,腳黑色)區別,體型小可與類似羽色的尖尾濱鷸(體型明顯大上一號)區別。 普遍度冬水鳥,過境時族群更多,學名:Calidris subminuta.英名:Long-toed Stint。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足鷸顧名思義就是腳脛為紅色,不過在冬羽時赤紅顏色淡反倒偏橘黃,這時就比較不明顯,加上羽色外觀與鷹斑鷸近似,容易搞混,區別重點除了腳與嘴喙顏色仍有差異外,赤足鷸的體型也明顯大上一號, 不過還有一種較罕見的鶴鷸與赤足鷸更像,區別方式就是鶴鷸的嘴喙較細且先端稍下彎,鶴鷸的體型也稍大於赤足鷸(鶴鷸夏羽接近全黑僅腳紅色,嘴喙也僅下嘴喙為紅色,兩者差異就就比較明顯), 學名:Tringa totanus.英名:Common Redshank。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蒙古鴴冬羽羽色與東方環頸鴴、蒙古鴴相近,夏羽則僅與蒙古鴴相近,體型是三者中最大,腳也較蒙古鴴來得長,身形自然感覺修長些,聽說這是氣質辨識法……個人接觸較少,目前在努力學習區別中,學名:Charadrius leschenaultii.英名:Greater Sand Plover。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石鷸,一種圓滾滾讓人聯想到小丑的水鳥,夏羽橘黃配上髒污的黑白相間,有喜感但不會令人覺得豔麗,矮胖的身形加上腿短蹣跚的步伐,實在高雅不來,吃食時會粗魯翻動石塊、土堆,這就是牠名稱的由來, 冬羽則由灰褐色取代橘黃,也還是喜感十足,嘴呈楔形適合牠的覓食方式。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田鷸屬都有長嘴喙與花體色,從外觀上很難區別物種,以尾羽特徵差異最明確,尾羽皆細者為針尾鷸,尾羽中寬側細的是中地鷸,尾羽皆同寬的是田鷸,以出現時間來看,中地鷸、針尾鷸偏好在八月底九月中間來台,九月末期看到的則以田鷸最為可能。 但也不是絕對就是了,大園有幾個個體近日有鳥友拍到尾羽特徵,是中地鷸的可能性較大,我雖然也拍到尾羽,卻沒分明……可惜了。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磯鷸翼角前有白色區塊,極易辨識,我懷疑磯鷸應該有留鳥族群,不過尚未發現繁殖紀錄,這鳥在夏天也偶爾可見,不像鷹斑鷸還會有小段時間見不到……個性不甚怕車,喜獨自活動,雖會與其他水鳥同田區覓食,但常獨自在角落間活動,算是很特別的行為。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環頸鴴的金色眼眶非常明顯特殊,又名金眶鴴,通常不會被錯認,冬羽的牠顏色偏黃褐,黃金色較不顯明,但還能保有特徵啦。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鷹斑鷸(林鷸)是台灣最普遍的水鳥之一,也是最早來台度冬的鳥種(台灣尚未有繁殖紀錄,故與小環頸鴴或東方環頸鴴出現的意義不同) 在二期稻作整地、淹水就能見到牠的身影,而且逐日增多,也很親民易拍,算是不槓龜的保證班。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短暫的面對面接觸,難得的近距離,光線也不錯,希望這小翠姑娘能漸漸適應人們的追逐早點親民給拍。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夜鷺捕到的紅魚鮮豔得不像話,夜鷺搞好久才在隱秘角落吞下(所以拍不到……).大安公園生態水池。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姥鷸.Great Knot,體型較一般濱鷸大(除了腿短,應該比尖尾鷸大一些)但相較於杓鷸屬當然還是小巫見大巫啦,台灣多為過境性質,數量不多,因夏羽較有色彩,在春過境較容易辨識。喜歡成群活動在海岸灘地覓食,漲潮時常與其他水鳥混群休息,繁殖羽的肩羽有小塊橘黃色斑,上胸密佈黑色細斑點,學名:Calidris tenuirostri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栗小鷺,台灣較不常見的留鳥,與黃小鷺外型、習性相似,最大的差異在於眼睛部分,栗小鷺的虹膜(黑色瞳孔外圍部分)有黑斑,稍遠看就和瞳孔形成如一字型的特殊外觀,我稱之為「一字瞳」,打破大家所熟悉的眼睛印象,公鳥栗紅羽色明顯,母鳥與幼鳥則紅色較淡且有細白紋路,多棲於水草叢間猛刺魚類食之,有時兼吃昆蟲.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