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歌鴝算是迷鳥級的過境鳥,台灣野鳥圖鑑上並無蒐羅,這兩年都在野柳出現,多紀錄幾次就會變成罕見吧。羽色和一般常見的鴝類母鳥相似的土黃上半部,白色帶灰污的腹部,比較特別的是尾部較偏磚紅,與具有明顯獨特的白鱗胸,這大概是牠「紅尾歌鴝」名稱的由來,實在找不到特別的外觀……公母鳥的羽色無明顯差異。通常於地面翻找軟體動物與昆蟲為食,會棲於灌叢較低樹幹極具隱蔽效果。學名:Luscinia sibilans。2010/10/14.野柳。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很常在中海拔的林間道路看到驚飛的白尾鴝公鳥,牠那一身藍黑配上十分明顯的2根白色尾羽辨識度很高,不過卻很少有機會拍到乖乖的公鳥,更遑論藍黑羽色在光線下發出的金屬光澤了。通常是母鳥育雛時較平易近人,上次到大雪山林道就是母鳥當最佳模特兒2-3米的距離讓人倍覺窩心。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腹鶇為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出現在平原或山區,喜食樹上成熟果實或在地上翻找昆蟲,公鳥頭上的藍黑色十分鮮明。有一圈金銅色的眼眶,腹部大致為灰白色,背部則為橄欖綠,飛羽及尾羽則和頭部一樣的藍黑。學名:Turdus pallid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胸擬啄木,學名: Megalaima haemacephala ,英名為什麼叫銅匠( Coppersmith)?好像是因為領域叫聲似打鐵的聲音 tonk 。牠和台灣的五色鳥是同科、同屬的,在泰國是普遍分佈鳥種,通常在公園就看得到,體型較為嬌小,羽色鮮豔繽紛,不過吃東西的狠勁可是和台灣五色鳥不相上下,也是鑿樹洞為巢。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爪哇池鷺雖然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不過在2008~2009年大園有一筆紀錄,雖然就一隻但因為穩定出現,冬、夏羽都有相當多精采的照片,個人只有拍到冬羽,牠的冬羽幾乎無法與台灣可見的池鷺(Chinese Pond Heron)區別,但夏羽爪哇池鷺是金黃色系而池鷺則是磚紅色系,極容易區別。這爪哇池鷺是在泰國拍的……學名:Ardeola specios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栗喉蜂虎的英名直譯是「藍尾蜂虎」,栗紅色的喉部與藍色尾羽(且有中央尾羽突出)是牠的特徵,在金門是很有特色的夏候鳥,在曼谷大公園中就能見到算是一個驚喜。學名:Merops philippinus

擅長飛行捕捉空中昆蟲,捉到後有到定點進食的習性,在砂丘壁洞築巢育雛,平時則喜棲於高處枯樹枝,方便觀視空中獵物,會有向水面衝水再飛起的動作。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岩鷯身為合歡三寶之一,但在台灣其他高山地區的能見度卻遠小於其他2種(酒紅朱雀及金翼白眉),不過在合歡山可是很容易見到,學名:Prunella collaris.合歡山。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紅朱雀的公鳥一身酒紅十分亮麗,具有白眉,母鳥則為褐色樸素許多,台灣高山常見鳥,喜食植物嫩芽、果實,亦會撿拾遊客食物殘渣。為台灣特有亞種,學名:Carpodacus vinaceus,合歡山。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鱗胸鷦鷯因外型和高山的鷦鷯相仿而以其特別的鱗胸來命名,可是牠和鷦鷯的血緣還蠻遠的(不同科),但鷦鶥這一屬大多有鱗胸這個特徵,所以稱「鱗胸鷦鶥」也不易明確定位本種(台灣鳥類全圖鑑以此命名),因其體型很小,故又名「小鷦鶥」,國內一般較常聽到「鱗胸鷦鷯」這個名稱,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學名:Pnoepyga pusilla。【註:Mark Brazil 君所著的" Birds of East Asia"(2009) 將本種獨立為 Taiwan Wren-babbler.學名:P. formosana,這樣一來牠是台灣的特有種了。】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藍腹鷴,曾經差一點登上台灣千元鈔的主角(央行公布的第一次樣張用了牠的圖片,不過說明是寫帝稚,後來還是改用帝稚的圖……)生活在中低海拔的大型稚鳥,羽色美麗,故獵捕壓力極大,一度族群數量銳減,幸得近年保育觀念推展,各地皆有愛護尊重藍腹鷴棲地的實例。學名:Lophura swinhoii,據說是英國史溫侯氏來台採集到羽毛送回英國所命名。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蹺鴴.2010.彰化福寶。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棕胸佛法僧是我的夢幻鳥種,常見卻不容易接近,這次碰到這隻有夠友善,讓我可以接近到相當距離,不過這些照片還是經過裁切的!學名:Coracias benghalensis,攝於 Phuttamonthon(佛陀城)。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泰國著名賞鷗勝地 Bang Pu 拍的。台灣大園曾出現一隻,可惜個人沒拍到夏羽,這次總算圓了這個夢!學名:Ardeola specios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面琵鷺算是台灣保育運動的濫觴要角,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與教育,大家都接受了物種保育的觀念,不過在於棲地保育上,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Dec 12 Sat 2009 11:29
  • 虎鶇



虎鶇以其身上的斑紋如虎,在林間具有非常大的隱蔽效果,身體圓胖,一般在中、高拔山區度冬,可能有少數會在台灣繁殖,但有人認為這是2種(虎鶇與小虎鶇),但十分難辨識。我就以一般常見的虎鶇(白氏地鶇.White's Thrush )稱之。學名:Zoothera aure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