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候鳥 (160)
- Dec 24 Fri 2021 07:10
銅藍鶲
- Dec 24 Fri 2021 07:07
首拍小秧雞
- Apr 26 Mon 2021 12:57
中華藍仙鶲.Chinese Blue Flycatcher.2020/12/24
- Apr 26 Mon 2021 12:56
黦鷸(紅腰杓鷸).Far Eastern Curlew@Dayuan.2021/04/13
- Apr 26 Mon 2021 12:50
宜蘭斑頭雁.Bar-headed Goose@Yilan.2021/01/19
斑頭雁的繁殖區在中亞等地的高原,入冬後會遷徙到南亞(通常是印度),一般而言是飛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飛行高度在5000公尺以上甚高達8、9千公尺,相當驚人。
屬於體形較小的雁類,雄雌冏羽,很難區分,頭部污白色,頭頂上有兩條黑色條帶,一條略成馬蹄形,位於頭頂的後部,連結雙眼的後部,另外一條橫貫枕部,這也是牠斑頭的名稱來源。台灣不在牠們的遷徒路線,以往也未有斑頭雁來台的紀錄,算是十分難得的一種迷鳥,穩定停留在壯圍特定田區,田主也為了牠們延後春耕的時間,讓牠們得以多留一些時間,學名:Anser indicus。
- Feb 09 Sun 2020 09:01
樹林朱連雀.Japanese Waxwing@Shulin.2020/02/08
- Sep 04 Wed 2019 13:32
栗耳鵐.Chestnut-eared Bunting@Dayuan
- Oct 15 Mon 2018 23:07
琉球歌鴝(首拍).Ryukyu Robin@Yehliu Geopark.2018/10/10
琉球歌鴝在台灣的紀錄相當稀少,大多也是被人匆匆一瞥,乖巧的琉球歌鴝近年實在難得一見,所以聽聞野柳出現一羽母鳥(一說為公幼鳥),就在雙十節早上值完班後就立刻搭公車趕赴野柳,一開始聽說人多而先拍其他鳥種,直到鳥友告知已有機會擠進去時,再趕過去,也是卡很久才輪到可以的位置,不過沒能將腳架帶入,只能手持拍攝,帶的又是輕便的 Tamron 100-400/F4.5-6.3,光圈小,實在難拍,畫質極慘,僅為紀錄版,幸好距離算近,縮了圖還能見人。
在台灣,相近種日本歌鴝近幾年均能有穩定的個體,個人也累積過幾年的紀錄(參見:2012年.野柳過境、2014年.野柳過境、2014年.木柵度冬、2016年.野柳過境),琉球歌鴝與日本歌鴝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喉部以下有大片黑色區域(雄鳥黑得很徹底),一直漸減延伸到腹部,兩者習性相當類似,本種在沖繩某些地區還算普遍(尤其繁殖季節極易發現),不少鳥友因為在台灣難得,組團飛去沖繩拍攝呢,學名:Erithacus komadori。
- Aug 14 Tue 2018 19:52
鷹鵑.Large Hawk-cuckoo
拉拉山生態教育館旁陰暗的樹林內停棲一羽猛禽在理羽,樂得架上腳架好好拍攝,一開始就判定不是鳳頭蒼鷹,那就最可能是松雀鷹,拍著拍著愈看愈不像,反正理就那些動作,錄個影來瞧瞧……最後竟然來了白耳畫眉牠吃東西,這……算是中大獎了,鷹鵑哪,還巢外育雛,養父母真的蠻辛苦的,大小漢差架多。【我的紀錄日期 2018/08/11,查資料,桃園野鳥協會8月1日有登錄拉拉山生態教育館鷹鵑育雛,極可能是同一筆紀錄,之後8月12日鳥友亦有見到白耳餵小鷹鵑)
杜鵑科許多鳥種都是托卵寄生(Brood parasite)的(台灣本土留鳥番鵑是自行育雛的),在台灣平地、低海拔區域最容易見到中杜鵑就是最有名的,成語中的「鳩佔鵲巢」,指的就是這種行為,其中的『鳩』指的就是杜鵑,至於『鵲』,我覺得鵲與雀皆有可能,例如泰國的噪鵑(公鳥外觀、體型均像烏鴉),其養父母從小到縫葉鶯(Tailor Bird)大到樹鵲均有,台灣中杜鵑則以鷦鶯、山紅頭等小型鳥為主,鷹鵑則只出現在中、高海拔,托卵紀錄不多,個人所知的養父母全為白耳畫眉(參見:鷹鵑與白耳畫眉 by Penshing(台灣野鳥圖鑑作者))。
- Jun 09 Sat 2018 10:16
紅腹濱鷸.Red Knot
鷸鴴科鳥類是候鳥遷徒的最典型代表,其中最被提及的大概是塍鷸類的斑尾鷸有7天連續飛行超過一萬公里的紀錄(從紐西蘭到韓國鴨綠江),而紅腹濱鷸則是遷徒距離最長的鳥種(從南美末端到北極,約14,000公里),最焦點的是族群數量銳減至不到500對的琵嘴鷸,本文主角紅腹濱鷸也是族群銳減的一員(但尚未達受保護等級)。
依據研究顯示,紅腹濱鷸的體型因地球暖化影向北極食物而導致體型減小,因牠的嘴喙較短,覓食上相較長嘴喙的鷸科鳥就比較不利,在國家地理雜誌的有關「鱟」節目中,順道也提了紅腹濱鷸與鱟的命運有被淘汰連結(可參考美馬里蘭州限制鱟卵採收 讓紅腹濱鷸在歸途飽餐一頓(環境資源中心))。
- Apr 30 Mon 2018 22:09
紫綬帶.Japanese Paradise-flycatcher.2018/4/29-30
日本綬帶指名亞種公鳥繁殖羽有著2根特別長的尾羽,讓牠看起來特別優雅,身體暗紅褐色,頭紫黑色有冠,眼眶明顯呈亮藍色,所以又稱為紫綬帶,雌鳥頭、頸、喉部、胸部閃亮黑色,身體也是暗紅褐色,沒有長尾羽,為台灣罕見的過境鳥。(在台灣另有蘭嶼亞種,為留鳥只分布在蘭嶼,顏色更為深黑,所以名黑綬帶) 擅飛行,常捕捉飛行中的昆蟲為食,在植物園停留的個體就經常捕食白粉蝶,相當厲害,不過喜好的棲息環境和黑枕藍鶲十分類似,所以並不是很容易拍攝,不過有著鶲科定點捕蟲與吃蟲的習性,讓牠又很讓拍鳥人期待……之前拍過無長尾羽的個體(不確定公母),請參考,學名:Terpsiphone atrocaudata。
2018/04/29首拍,僅紀錄照。
- Apr 07 Sat 2018 09:54
大園赤喉鷚.Red-throated Pipit@Dayuan.2017/11/11
- Mar 17 Sat 2018 11:39
大園黃喉鵐.Yellow-throated Bunting@Dayuan.2017/11/04
- Nov 21 Tue 2017 20:13
銅藍鶲.Verditer Flycatcher@Dayuan.2017/11/19
因為天雨不敢前往野柳朝聖(日本歌鴝),就近到大園拍拍,許厝港近期一直有黃喉鵐,去守守也不錯,那知黃喉鵐已不見蹤影,拍了些黑臉鵐準備離去之際,鳥友發現銅藍鶲,拍了兩輪就再去巡水田,後來才知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好鳥,而且是近年出現最親親民的一次,消息傳出不久就趕來了上百砲,我竟然沒給牠多留些紀錄……
顏色是藍中帶綠,十分特別的顏色,和鶲科習性相同,會在制高點的枝條停棲,伺機捕捉昆蟲後返回原棲枝條享用,雄鳥眼先黑色;雌鳥色澤較暗且無黑色眼先,大園這一羽是雌鳥,主要分佈範圍在印度至中國南方、東南亞、蘇門答臘及婆羅洲一帶,學名:Eumyias thalassina。
- Aug 20 Sun 2017 08:09
龍泉八色鳥.Fairy Pitta@Yilan.2017/06/25
八色鳥因為湖山水庫計畫興建之初選址在牠們重要棲息環境雲林湖本村而聲名大噪,牠那迷人的金屬光澤羽色的確也值得人們的注目,可惜數量稀少又生性害羞不易見,加上喜歡在陰濕的環境中覓食,找到機會已少又加上難以拍攝,是鳥友中的夢幻鳥種。
第一次有穩定的八色鳥是2009年在竹山鯉南路附近,劉醫師自力架設黑網讓八色鳥有相對安全的覓食環境而穩定出現,再來就是2011年宜蘭三富農場,2013年雲林龍過脈步道【2013年龍過脈育雛】……其他因為交通不便或是鳥訊未開放,拍到的人就十分有限。2017年欣聞宜蘭三星鄉龍泉瀑布有穩定且環境雅的八色鳥育雛,但擔心假日國道五路的交通堵塞而一直未能下定決心前往,直到中毒頗深才決定透早前往,期能中午前離開宜蘭,幸運地完成目標,感謝默默付經營的鳥友們。
- Aug 20 Sun 2017 08:02
大園野鴝.Siberian Rubythroat@Dayuan.2017/03/19
- Jun 21 Wed 2017 17:39
中杜鵑.Himalayan Cuckoo
杜鵑科是最有名托卵的鳥類,雖然不少這個科中的鳥種是自行育雛,但也有很多是不築巢而下蛋到他種鳥的巢中,由他種鳥負責孵蛋及飼育(暱稱養父母),台灣最常見的托卵鳥就是中杜鵑,前幾年曾有鳥友發現剛離巢的幼鳥還由養父母-灰頭鷦鶯巢外餵食的畫面,可惜當時我沒能恭逢其盛……(也見過山紅頭飼育的照片)
中杜鵑又名公孫鳥或筒鳥,是台灣很普遍的夏候鳥,鳴聲為一段一段交錯的「不-不.不-不」,喜停棲在枯樹幹或電線上,個人猜測是便於觀察他種鳥的巢位,以利其偷偷下蛋其中,中杜鵑只在養父母的巢中下一顆蛋,該孵出後會將其他幼鳥推出巢外,養父母只飼育單一羽,而且中杜鵑的體型比養父母大得多,羽色黑有斑紋,真不知道養父母為何會分不出這是牠們的小孩?
- Jun 19 Mon 2017 16:53
黑翅山椒鳥.Black-winged cuckooshrike@Daan Park.2017/03/01
為不常見冬候鳥,尾羽末端為白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耳上其餘地方為鼠灰色,台灣以宜蘭、花東較常發現,今年大安公園出現此羽個體,停留時間也算長,待約一個月,十分難得,學名:Coracina melaschistos。
- Jun 02 Fri 2017 21:26
大安公園花雀.Brambling@Daan Park.2017/02/18
花雀(也稱為燕雀)是小型雀形目的鳥,體型與外觀有些近似麻雀,是遷徒性的候鳥,來台度冬的族不大,但偏好榔榆的果實,台中都會公園停車場就是固定出現的度冬點,台北景美萬慶公園也容易發現,喜小群活動,今年大安森林公園終於來了一群,穩定出現超過一個月(大安公園也有一片榔榆樹),當榔榆果實掉得差不多時,花雀也喜歡楓香的果實,並且在用餐之餘會到公園新闢的螢火蟲復育區喝水洗澡,距離角度都相當不錯,有幸遇到一次。
羽色橘紅,公鳥頭與翅較黑,相當明顯,母鳥則頭翅則呈灰色,不難區別.學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
- Feb 26 Sun 2017 22:24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Taoyuan.2017/02/26
台灣最常見到的鵐科候鳥就是黑臉鵐了,羽色相當低調,常忽略成麻雀,沒拍鳥以前我對牠也是沒印象的……羽色就像是麻雀的斑紋,但少了麻雀的磚紅色調,雄鳥頭至胸呈暗灰綠色,雌鳥則是一貫的樸素斑紋,腹部帶黃,鳴聲細唧,大多在濃密的樹叢、草叢中活動,主要常草籽,也會捕食蠕蟲,驚飛時可見尾羽兩側為白色.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