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候鳥 (1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2/01/10.遠赴台中大肚山區(近都會公園)拍的,D7000 在光線偏黃且逆光的環境下對焦出現飄移,放大檢視相片,常有差一點點的遺憾……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鷚屬羽色都是褐色,斑紋也十分不顯眼,區別種類並不是很容易,最常見的是赤喉鷚與大花鷚,赤喉鷚體型較小,公鳥的臉與頸大多呈現粉紅色(夏季)或黃紅色(冬季),大花鷚站姿較挺直,體型也較大,後趾特別長,單以赤喉鷚及大花鷚這兩種來辨識並不困難,不過若加上比較不常見的白背鷚、褐色鷚(小水鷚)、黃腹鷚等,就很容易發生不確定的結果,我在泰國還拍過外型幾乎相同的田鷚(也有人認為大花鷚與田鷚只是不同亞種),學名:Anthus richardi,是鶺鴒科的,習性與飛翔方式也和鶺鴒屬的鳥類相當接近。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八色鳥,英名直譯為仙八色鶇,是IUCN紅皮書中的易危等級的受威脅鳥種,翅翼具有淺藍色散發金屬光澤的斑塊,腹下至屁股呈鮮紅,林間展翅時,翅上金屬藍非常亮麗耀眼,故有「林間彩虹」的封號;和東南亞較普遍的藍翅八色鶇外型較相近,惟藍翅八色鶇體型較大,翅翼的金屬藍色斑塊較大。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鶺鴒類的特徵就是上下晃動的長尾羽,飛行時呈波浪狀路線前進,灰鶺鴒胸腹尾皆有黃色羽毛(有如漸層染),極易與黃鶺鴒混淆,主要區別在於灰鶺鴒的腳呈肉黃色,黃鶺鴒的腳是黑色,在出現的棲地上也稍有差異,灰鶺鴒偏好溪流水池,而黃鶺鴒則喜在近海水、旱田出沒;台灣除白鶺鴒有少數留鳥繁殖外,其他種類皆為度冬性質。夏季幾乎難得一見。學名:Motacilla cinere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鶇,在台灣為極罕見之候鳥,在金門則為普遍之度冬鳥且有少數留鳥,不過在歐亞大陸卻十分普遍,是名符其實的黑鳥(Blackbird),黑羽,具有金黃色的嘴喙與眼眶,是較大型的鶇科鳥類。學名:Turdus merula.2011/02/17.金山青年活動中心。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普遍的度冬候鳥,喜出現在林緣、草地或灌叢下地面覓食,也喜食樹上的榕果與各類漿果,雜食性,體背橄欖褐,胸及腹側呈磚紅,腹部中間則為灰白色。學名:Turdus chrysola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還算普遍的冬候鳥,具有鶇類喜在地面活動、覓食的特性,以昆蟲、蠕蟲與漿果為食。翅上帶紅褐,眉、喉部與腹部白,胸前有菱格狀黑斑紋【※註:若菱格紋呈磚紅,則獨立成紅尾鶇,學名:T. naumanni 】,學名:Turdus eunom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喉鶲有2個亞種(紅喉亞種及紅胸亞種),冬羽差異不大,仔細區別的話紅胸鶲上嘴黑下嘴帶黃色,紅喉鶲的話則嘴喙全黑,在台灣主要為過境性質。學名:Ficedula parva.2010/11/11.野柳。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稀有過境鳥,橘色上半身與前胸十分美麗,腹以下污白色,雄鳥在胸部橙色與灰黑色交界處有一條明顯的黑帶。學名:Erithacus akahige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烏灰鶇,公鳥全身黑,腹部白,胸下至腹部間為白底黑點,母鳥則與公鳥不同,黑色部分改為褐色,臉部與胸前則為褐白相間,嘴黃且有黃色眼圈,腳肉色帶粉紅,是稀有的過境鳥,在台灣以過境期在野柳見到的機率最高。學名:Turdus cardi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尾羽極短近乎沒有,也讓身體看起來更圓胖,幾乎都在地面活動,喜棲陰暗的灌叢底層翻找蠕蟲,極為好動,是較罕見的候鳥,具有乳黃色明顯眉斑。學名:Urosphena squameicep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尾歌鴝算是迷鳥級的過境鳥,台灣野鳥圖鑑上並無蒐羅,這兩年都在野柳出現,多紀錄幾次就會變成罕見吧。羽色和一般常見的鴝類母鳥相似的土黃上半部,白色帶灰污的腹部,比較特別的是尾部較偏磚紅,與具有明顯獨特的白鱗胸,這大概是牠「紅尾歌鴝」名稱的由來,實在找不到特別的外觀……公母鳥的羽色無明顯差異。通常於地面翻找軟體動物與昆蟲為食,會棲於灌叢較低樹幹極具隱蔽效果。學名:Luscinia sibilans。2010/10/14.野柳。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腹鶇為台灣常見的冬候鳥,出現在平原或山區,喜食樹上成熟果實或在地上翻找昆蟲,公鳥頭上的藍黑色十分鮮明。有一圈金銅色的眼眶,腹部大致為灰白色,背部則為橄欖綠,飛羽及尾羽則和頭部一樣的藍黑。學名:Turdus pallid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面琵鷺算是台灣保育運動的濫觴要角,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努力與教育,大家都接受了物種保育的觀念,不過在於棲地保育上,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 Dec 12 Sat 2009 11:29
  • 虎鶇



虎鶇以其身上的斑紋如虎,在林間具有非常大的隱蔽效果,身體圓胖,一般在中、高拔山區度冬,可能有少數會在台灣繁殖,但有人認為這是2種(虎鶇與小虎鶇),但十分難辨識。我就以一般常見的虎鶇(白氏地鶇.White's Thrush )稱之。學名:Zoothera aure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黃尾鴝(北紅尾鴝)是不常見的冬候鳥,經常單隻或成對出現,具有領域性,公鳥為黑、橘色調,母鳥則橘色較淡,無黑色但呈褐色,兩者翼上皆有白斑,是和褚紅尾鴝最大的區別。學名:Phoenicurus auroreus,英名:Daurian Redstart。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眉鵐,學名:Emberiza tristrami,喜食草籽,在過境期會努力地在路旁吃著植物果實補充體力,然後繼續往南。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尾鴝是台灣不常見的冬候鳥,不甚怕人,具有領域性,公鳥黑、橘的顏色搭配十分鮮明,頭頂銀灰色很像抹了髮油。母鳥則是褐黃色羽色翅膀顏色稍深加上橘黃的尾羽,兩者翅上皆有白斑。具有鴝類固定停棲習慣與搖晃尾羽的特色。

2009/11/19.野柳。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冬羽.在福寶的牛糞堆中覓食。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蝗鶯,是很難區分物種的一類,北蝗鶯,又稱花尾「急鳥」,以其尾羽末端有細細的白緣為特徵,腳為肉色,喜棲於灌叢底層,性隱秘。在關渡已連續2年有北蝗鶯度冬,去年還大葦鶯,希望過些時候也能看到。

學名:Locustella ochotensis,英名:Middendorff's Grasshopper Warbler。2009/01/03.攝於關渡。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