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水鳥 (1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藍磯鶇雖然經常出現在海邊的岩岸,不過內陸河岸、或森林亦可見,台灣可能候鳥、留鳥族群皆有,雄鳥藍色較明顯,腹部常為磚紅但也有藍腹型亞種,母鳥則偏暗藍灰色,腹部無特殊顏色,雌、雄羽色中均密佈小白紋,經佇立在屋簷角落(視野佳),所以有「厝角鳥」之俗稱.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在中正紀念堂光華池有一對白腹秧雞在此撫育下一代,可惜之後沒再見到成對出現,不知是隱蔽得很好還是不堪池子經常整理而離開?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鷹斑鷸是台灣非常容易見到的水鳥,雖然尚未發現繁殖紀錄,但卻也終年可見,個人有幸在2009年彰化縣大城鄉紀錄到白子,2012年在竹山也有鳥友拍到鷹班鷸的白子(羽色稍有不同,應是不同個體)。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台灣高蹺鴴直至1986年才出現第一筆繁殖紀錄(大肚溪口),目前在竹、彰、雲、嘉、南、屏已有多處海岸有繁殖紀錄,其中以台南四草及彰化福寶設有專區保護最為穩定。高蹺鴴普遍出現於台灣各地算是個好消息,個人也曾在南投埔里的溪溝中看見小群高蹺鴴的身影,希望牠們能成為普遍的留鳥。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半蹼鷸,為嘴喙長的鷸鳥,嘴喙先端較鈍圓,多在泥灘地抽插覓食,外觀和黑尾鷸、斑尾鷸相近,但體型稍小(嘴尖也不同),與長嘴半蹼鷸的差異則是長嘴的嘴喙基部呈黃綠不為全黑且體型較小。半蹼鷸的嘴喙則全為黑色。背後有黑色菱狀軸斑及白色羽緣,夏羽時整體呈紅褐色,台灣多在過境時較易見到但數量極少。學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腳鷸科(舊名反嘴鴴科)在台可見到2種,一種是留鳥高蹺鴴,另外一種就是這裡介紹的反嘴鴴,這兩種鳥類的共同特徵為羽色黑白相間,腳長,嘴喙黑色細長、主要在水域活動,覓食時是以細長嘴喙掃過水面,吃水中的蠕蟲、小魚蝦;不同點僅在高蹺鴴腳為桃粉紅色、嘴直,反嘴鴴腳黃綠色,嘴上翹。差異點雖不多,不過卻很容易辨識不會令人搞混的。反嘴鴴在台灣屬較少的度冬候鳥,主要於台南沿海、嘉義鰲鼓兩區域有較穩定且大量的族群,宜蘭則有少數個體,其他地區僅偶爾出現,數量也極少,金山出現的這一隻,可能因為沒有其他伙伴的共同警戒,相對容易接近。英名:Avocet.學名:Recurvirostra avosett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除了小鷿鷉有部分留鳥繁殖外,其他鷿鷉科水鳥都是在北方繁殖,而且來台度冬的數量均十分稀少,再加上牠們都是潛泳的高手,很難接近,2012年春過境在金山竟然出現一隻美麗又特殊的黑頸鷿鷉繁殖羽,而且竟然不怕接近拍攝的鳥友,配上相對乾淨的溪水,滿足了許許多多的鳥人。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翠鳥以魚、蝦為主食,平時靜靜息在水邊的石頭或枝條上,突然俯衝入水捕捉魚蝦,台灣水域最多的魚種不外大肚魚與吳郭魚,翠鳥吞食大肚魚極為容易,很快就下肚,但吳郭魚只捕食幼魚外,因為吳郭魚的硬鰭,翠鳥捕捉後會就停棲地用力在樹幹或石塊甩摔,將魚體砸爛後構行吞食。吞食魚蝦後,其魚骨、蝦殼等無法消化的殘渣,最後就集合成食繭吐出。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趾濱鷸是台灣很常見的度冬小型鷸科鳥,體型外觀與另一種常見的紅頸濱鷸(穉鷸)類似,區別的重點在雲雀鷸的腳脛呈黃緣色而穉鷸則呈黑色,另與尖尾鷸羽色相近但體型明比尖尾鷸小一號,在分別看時個人主要是看覆羽的層次,尖尾鷸較多層……出現的地點主要是濕地、水田,數量多且會與其他鷸鴴科混群和平進食.學名:Calidris subminut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濱鷸的黑腹要在相羽時才顯現,冬羽的黑腹濱鷸就如同一般的鷸科水鳥呈棕灰色,腹部白,特徵是其嘴喙偏長前端略下彎,喜群聚,通常在潮間帶或近海濕地(例如水田)低頭抽插泥土間覓食土中蠕蟲或小魚蝦等,漲潮時會與其他水鳥在固定的堤岸休息,是來台度冬水鳥群群中數量較大的一種.學名:Calidris alpin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o值與畫質的關係算是十分明顯,縮光圈讓影像感覺更紮實,兩者都要的話就只有使用慢快門一途了,慢快門要克服的第一要件就是要乖乖不動,另外就是穩定的支撐---好的腳架加雲台!反光鏡預鎖則可防反光鏡彈起時的微震,得要萬事俱備啊,看看圖吧。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水鳥吃魚蝦囉,吃完了還要將無法消化的魚骨頭、魚鱗等化成食繭吐出呢!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青足鷸顧名思義外型和青足鷸十分相似,區別上除了小青足鷸體型較小外,其嘴喙較細直且呈黑色,通常小群至大群於水域覓食,這也是牠另一個名為「澤鷸」的由來,在台灣多為過境性質,過境時數量算多,但非過境期則極少看見。學名:Tringa stagnatili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足鷸是台灣常見的水鳥,全年除夏季時段外均能得見,單獨或小群於水域中覓食,會與高蹺鴴、鷹斑鷸等水鳥混群,嘴喙藍綠色,稍粗略往上翹,腳青綠色,羽色灰白,翅羽較深羽緣有細白點,常佇立水中不甚懼車算是好拍的水鳥.學名:。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磯鷸在台灣應該是全年可見,與一般水鳥喜成群覓食稍有不同,磯鷸經常僅見單隻於水邊,搖晃尾羽沿水岸前進,遇威脅則會驚飛短暫距離,也會落在水岸旁,上半羽色呈橄欖綠,翼前與頸間有從腹部延伸過來彎入的白色區塊,是和白腰草鷸最明顯的區別點.學名:Actitis hypoleuco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蒼鷺是台灣鷺科中最大型者,為度冬鳥,體色藍灰為主,脖子細長,飛行速度和緩,常佇立水邊伺機捕魚,所以有「老等」的民間稱謂,蒼鷺曬翅時常有令人爾的怪叔叔姿勢,十分好笑。學名:Ardea cinere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田鷸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牠那長長的嘴喙,經常在沙地上抽插覓食,所以本屬又有「沙錐」之名,從外形上很難區別物種,台灣比較可能出現的田鷸、中地鷸與針尾鷸,牠們的主要差別就在尾羽的數量與是否有針形尾羽,普通田鷸的尾羽大小一致,所以是「扇尾沙錐」,其他的田鷸屬就不易拍到牠們的特徵了。在台度冬數量算多,喜歡在濕地活動覓食,平時休息時則十分安靜,通常是被人們驚飛時才發現牠們的存在,學名:Gallinago gallinago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水鴨是雁鴨科來台度冬中數量最大的一種,顧名思義其體型較一般鴨類為小,翼鏡常呈綠色(某些角度下會呈藍色,是物理色)公鳥繁殖期時臉為紅棕色但自眼睛延伸至頭後有大片綠-藍色斑塊,身上則略呈灰白密佈黑細紋,屁股有明顯黃斑塊,整體而言算是顯眼,但來台時大多數的個體已轉成樸素的冬羽,與母鴨外觀不易區別,喜歡在水域地區棲息,學名:Anas crecc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緋秧雞是台灣還算普遍的田間水鳥,秧雞科裡驄量第三多的(前兩名是紅冠水雞、白腹秧雞),不過習性上比紅冠水雞、白腹秧雞更為害羞,加上體型較小、不常鳴叫,所以不易被發現,能見度相對少很多,因為體色與體型的關係,又有紅胸田雞、米雞等名稱.學名:Porzana fusca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栗小鷺,台灣較不常見的留鳥,與黃小鷺外型、習性相似,最大的差異在於眼睛部分,栗小鷺的虹膜(黑色瞳孔外圍部分)有黑斑,稍遠看就和瞳孔形成如一字型的特殊外觀,打破大家所熟悉的眼睛印象,公鳥栗紅羽色明顯,母鳥與幼鳥則紅色較淡且有細白紋路,多棲於水草叢間猛刺魚類食之,有時兼吃昆蟲.學名:Ixobrychus cinnamomeus

al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