鵂鶹(音同「休留」),因體型小停棲枝頭時彷彿樹瘤而取其諧音,也因形狀類似葫蘆而被鳥友暱稱為「小葫蘆」,為台灣最小型的貓頭鷹,也是本島惟一日間活動的鴟鴞科鳥類。頭後有黑斑類似眼睛,可混淆敵人的視覺,爪上有剛毛利於抓住獵物,棲於中、高海拔山區,冬季會遷降到較低海拔,冬季時北部以烏來福山村一帶最容易發現,大雪山林道則全年可見,是另一個容易尋訪其踨跡的地區。學名:Glaucidium brodiei.本種為台灣特有亞種。
- Feb 03 Sun 2013 17:57
鵂鶹.Collared Owlet
- Feb 01 Fri 2013 10:49
棕喉花蜜鳥.Brown-throated Sunbird
體型小嘴喙長而下彎,喜於花間穿梭吸食花蜜,常與黃腹花蜜鳥(Olive-backed Sunbird)混群,兩種母鳥相似,均為黃腹淡橄色背,公鳥皆帶金屬色,會隨光線角度而有變化,兩種公鳥羽色不同,棕喉的喉部棕色,頭後、肩、翅上為藍、棕、綠斑塊混雜臉頰橄綠;黃腹喉部藍黑至上胸與腹部間有條暗紅横帶.學名Anthreptes malacensis。
- Jan 20 Sun 2013 00:04
黃腹花蜜鳥.Olive-backed Sunbird
黃腹花蜜鳥是東南亞最常見的太陽鳥(sunbird),通常在庭園就看得到,雌雄異羽,公鳥胸前有藍黑帶金屬光澤的羽色與黃腹之間再有一個暗紅色帶,背是橄欖綠,母鳥胸無特別色帶而呈較暗淡的黃胸、腹,喜食花蜜,兩者皆嘴喙長而下彎,巢的形狀是長條形。依泰國鳥類圖鑑上也畫有頸部只有黑色班塊的,不過不曉得這是公亞成還是少數出現差異的個體。學名:Nectarinia jugularis。
- Jan 12 Sat 2013 22:04
小鵐.Little Bunting
- Dec 16 Sun 2012 21:05
藍喉鴝.Bluethroat
藍喉鴝的雄鳥有著明顯的藍色喉部與上胸,較之野鴝的紅喉更為張狂,藍喉鴝的世界分布雖廣,剛好台灣不在牠的遷徒路線中,所以並非年年能得見,不過港、澳、東南亞就比較容易見到了,母鳥的喉部則是很淡的藍或無,比較之下就非常不顯眼與野鴝母鳥相較,牠的尾部較紅褐。學名:Luscinia svecica。
- Dec 08 Sat 2012 14:43
白眉鶇
台灣度冬的鶇亞科鳥類,以白腹鶇、赤腹鶇及白眉鶇最為普遍,三種習性相近棲地重疊,通常能同時見到,其中白眉鶇數量數量較少的,不過2012年卻有明顯增多的現象,體型、顏色較像赤腹鶇,尤以胸腹為橘紅,腹部中央為白色,翅上為褐黃色都很接近,所差異者為白眉鶇有明關的白眉,頭偏鉛灰色,赤腹鶇眼周金黃,頭偏褐灰色,通常樹棲吃樹上果實,尤愛雀榕、茄冬,也會下地面翻找落葉堆中的昆蟲,雨後尤愛在草地拉出因缺氧而鑽出地面的蚯蚓.學名:Turdus obscurus。
- Dec 01 Sat 2012 15:15
藍磯鶇.Blue Rock-thrush
藍磯鶇雖然經常出現在海邊的岩岸,不過內陸河岸、或森林亦可見,台灣可能候鳥、留鳥族群皆有,雄鳥藍色較明顯,腹部常為磚紅但也有藍腹型亞種,母鳥則偏暗藍灰色,腹部無特殊顏色,雌、雄羽色中均密佈小白紋,經佇立在屋簷角落(視野佳),所以有「厝角鳥」之俗稱.學名:Monticola solitarius。
- Nov 27 Tue 2012 21:58
日本歌鴝.2012
日本歌鴝為罕見的過境鳥,往年僅能在野柳偶爾發現1、2隻,沒想到2012年竟然大爆發,超過10隻個體,有公有母,還很親民……,本種以橘色上半身為特徵,公鳥自胸有藍黑色横紋而下的漸層到腹部白,雌鳥類似雄鳥但上半身顏色較偏褐色,無明顯藍黑横紋,漸層也以褐橙色,腹部則為淺褐色。通常是在地面活動翻找落葉堆中昆蟲為食.學名:Erithacus akahige。
- Nov 10 Sat 2012 20:48
亞洲輝椋鳥.Asian Glossy Starling
成鳥黑中泛綠還帶金屬光澤,加上紅通通的眼睛,一股濃濃的邪氣活脫像是地獄來的使者,這是分布在東南亞卻不知何因從籠中逸出的輝椋鳥,而且族群有日漸擴散的趨勢,希望不會造成生態上的不良影響才好。學名:Aplonis panayensis.幼鳥則為淡綠羽色帶有深綠縱條紋,喜群體活動,主食果實。
- Nov 03 Sat 2012 08:53
小啄木.Gray-headed Pygmy Woodpecker
小啄木是台灣最容易見到的啄木鳥,體型也台灣啄木鳥中最小的。大陸叫牠星頭啄木鳥,個人不是很清楚牠的星頭特徵為何?羽色黑有白斑點,腹部則為髒污乳白,有細縱紋,頭上有小紅點但不易顯現,尾下不紅,平地至中、低海拔均可見,於朽木間鑿洞築巢,常在有蟲害的幹內挖出螬蠐(甲蟲的幼蟲)為食,腳趾為前二後二方便在樹幹上攀爬,與一般鳥類的之前三後一不同(前三後一比較適合佇立枝頭)。學名Dendrocopos canicapillus。
- Oct 23 Tue 2012 20:01
綠鳩.Japanese Green Pigeon
綠鳩是普鳥鳩中非褐色系的,不過雖然說是普鳥但見過人還不多呢,主要的原因是綠鳩通常棲身樹冠中而非地上,而身上的顏色又讓牠們溶入樹冠中,較少鳴叫,鳴聲低沈如洞簫,十分有特色,公鳥翅肩上有磚紅色塊,腹部偏黃綠,母鳥顏色較偏綠,尾部有黑色V形斑,常成小群活動,台大校園也能見到喔。學名:Treron sieboldi。
- Oct 20 Sat 2012 23:35
頭烏線.Gould's Fulvetta
頭烏線(烏線雀鶥),中、低海拔灌叢常有其鳴聲,但個性害羞不易現身,小群活動,鳴聲嘹亮如「是誰打破氣球」,為台灣特有亞種(有學者認為應可提昇至特有種),學名:Alcippe brunnea。
- Oct 07 Sun 2012 20:31
金斑鴴.Pacific Golden Plover.2011
太平洋金斑鴴以其金色斑羽為名,夏羽時頭腹轉成黑色,羽色也轉黑,金斑較不明顯。而冬羽時黑色褪去就會現出金色色澤,相當漂亮。喜群體活動,偏好旱田覓食,但也會到水域休息、沐浴,來台初期通常群體活動,警覺性較高,一段期間後會散開覓食,經常有神經大條的個體會好奇地接近車子,就有機會拍到近距離的照片。有過境及度冬的族群,整個冬季均能見到.學名:Pluvialis fulva。
- Oct 06 Sat 2012 11:42
中杓鷸.Whimbrel
中杓鷸為候鳥,台灣大部分屬過境性質,秋過境時待在台灣的時間常超過一個月,但整個冬天在台灣的個體並不多,具有長長嘴喙是杓鷸屬的明特徵,台灣常見的有紅腰杓鷸(黦鷸)、白腰杓鷸(大杓鷸)及中、小杓鷸及,體型及嘴喙長度黦鷸與大杓鷸相當,次者當然就是中杓鷸,而小杓鷸則屬最小者,如以嘴喙長度與頭寬比例看,黦鷸及大杓鷸約為3:1,中杓鷸1:2,小杓鷸則約1:1,台灣有大杓鷸(白腰杓鷸)族群於彰濱及新竹度冬,黦鷸(紅腰杓鷸)則較罕見,中杓鷸過境時常可見較大量的族群,小杓鷸則不常見且僅有數隻,而且小杓鷸偏好在草地、農耕地出現與其他出現於杓鷸喜歡灘地不同(嘴喙長度也代表了牠們喜歡的覓食環境)。
- Sep 26 Wed 2012 20:34
金背鳩.Oriental Turtle Dove
金背鳩是台灣常見三種(另2種為珠頸鳩、紅鳩)鳩鴿科鳥中體型最大者,外型與珠頸鳩較相近,惟其翅羽邊緣呈紅銅色,後頸黑斑上是白色橫紋而非如珠頸之白色細點,雌雄羽色相同。本種在台灣以北部公園較容易見到,通常成對出現,中南部則不易出現於都會中,學名:Streptopelia orientails。